更年期女性与雌激素
更年期是每个女人必经的生命阶段,让我们看看这几个数字:我国妇女绝经年龄在48岁左右,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则5~10年;现代女性三分之一的人生是在绝经后度过的;2000年~2020年,我国绝经妇女人数会增加39%;10%左右的更年期妇女有较重的更年期症状;还有少数妇女在35岁以前就出现更年期症状,这在医学上称为“早衰”。
据统计,占我国总人口约11%的40~59岁的妇女中,50%以上存在更年期相关症状或疾病,包括骨质疏松、结肠癌、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疾病和潮热盗汗、失眠、烦躁、疲倦、胸闷、阴道干燥、性欲减退、性交疼痛、阴道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中年妇女生活质量的更年期综合征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呢?
回答是肯定的。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更年期综合征是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下降导致的。只要补充一定量的雌激素,是完全可以很好地控制相关症状的,这就是激素替代疗法(简称激素治疗,英文缩写HT)。
■WHI的一份报告
自从1942年雌激素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以来,雌激素的临床应用至今已有60多年。然而,2002年7月美国妇女健康协会(WHI)的一份临床报告显示,长期使用雌激素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及乳腺癌的风险。当时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使很多女性对HT望而却步。
据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治疗中心主任阮祥燕博士介绍,世界权威的相关医学机构“国际绝经学会”最近就雌激素替代疗法发表了最新观点:由于WHI试验人群年龄偏大(60多岁),其结果不能正确推断对正常使用雌激素的妇女(50多岁)的影响。
经七年的临床观察,今年4月,WHI提交了第二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更年期妇女使用雌激素后,患冠心病、肺栓塞、乳腺癌、结肠癌等的风险都没有增加,患卒中的风险增加了,髋部骨折的可能性减少了。由于担心患乳腺癌是影响更年期妇女接受雌激素疗法的最大障碍,这一研究结果的发表,使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担心大大减少。
阮祥燕向记者介绍了国际绝经学会有关HT的指南:
1.继续推荐临床使用HT,因为它能:
○缓解更年期症状及改善泌尿生殖道萎缩;
○预防骨质丢失和骨折;
○延缓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萎缩;
○临床上可能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尚待证实)。
2.没有新的理由对HT期限做强行限制,理由是:
○不主张用药症状缓解就随意停药;
○早绝经的妇女停药可能会失去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继续服用应每年进行利弊评估。
3.肿瘤、代谢异常、心血管病、脑萎缩不仅是用HT妇女要注意的问题,也是所有绝经后妇女要警惕的健康问题。
4.老年女性应用激素或激素替代物是延缓衰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控制疾病的目标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用激素或激素替代物是总体预防措施的一部分。
阮祥燕告诉记者,国内外许多专家也都认为,目前,HT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中华医学会推荐使用雌激素治疗的原则是这样的:尽量提倡在绝经早期开始用,不要等过了65岁以后再用;要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要用最低的有效剂量,如果是局部的症状可以局部用药,以减少全身的副作用;用药一定要个体化,加强安全监测,用药时间长短应根据个人情况制定。
■雌激素是药,不是保健品
阮祥燕强调,雌激素替代疗法像其他药物治疗一样,也会有副作用。它适用于一部分女性而非所有女性,使用它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而不是永葆青春美丽。某些女性认为雌激素是美容保健品,可用来养颜、延年益寿,这种认识很危险。如果不是在医生指导和动态的体检监控下使用雌激素,其副作用将会成倍增加。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要根据疗效,以及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的变化,通过动态的检查,来不断调整用药方案。所以,接受雌激素治疗,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雌激素的治疗作用,并有效规避其副作用。
■怎样看待“植物雌激素”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众多“植物雌激素”,阮祥燕解释说,所谓“植物雌激素”指的是一类与雌激素化学结构不同,但功效相近的植物提取物,目前市场上比较多的大豆异黄酮就属于此类。这类药品和保健品上市时间不长,应用于临床的时间也远远少于雌激素。虽然“植物雌激素”有一定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验证。至于市售的一些更年期保健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了解其成分,以防有些产品中含有雌激素,而消费者在不知情时,没有经过医生的诊断就摄入了雌激素,对身体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综合治疗必不可少
阮祥燕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不仅仅是HT,而是需要一个“营养——运动——心理——药物”的综合过程。解除顾虑,培养乐观情绪,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防止过胖等,对于改善更年期综合征也是必不可少的保健措施。
最后,阮祥燕提醒更年期女性,不要忽视更年期保健,既不要对更年期综合征置之不理,也不要杯弓蛇影,有一点症状就坐卧不宁。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最科学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且及早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疗。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