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捐献 探索国际合作

  • 作者:张 旭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9:02

    日前,作为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项目,“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诺华人与环境基金会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以下简称“中国器官捐献与合作项目”)在广西桂林召开第九届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吸引了逾百位国内肝肾移植学者,并针对目前国内器官移植领域所面临的供体短缺问题、中国心脏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器官移植试点工作进展、移植后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及提高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器官捐献
    试点持续开展
    作为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严峻的供体短缺问题:每年约有150万病人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能开展的器官移植手术总数量却只有一万例左右。据专家介绍,供体短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供体家属不同意、交通意外死亡涉及未解决纠纷、捐献者经受各方面压力等,这导致近年来我国器官移植例数有所减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中心主任霍枫教授称,近期成功实施肝移植的例数比几年前下降了约50%。
    为应对这一挑战,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2009年8月宣布启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工作,期望缓解器官移植发展过程中遭遇的这一瓶颈问题。今年5月,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进一步启动了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
    一直以来,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积极支持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相关领域的交流与讨论,致力于推动国内学术界达成相关共识,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搭建坚实的学术基础。2011年8月初,该合作项目支持卫生部召开《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二版)》研讨会,以适应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新形势的要求。会上初步议定了部分内容的增补与修改,对器官获取前的死亡判定及其他事项的修订提出了初步建议。8月8日~24日,该项目支持卫生部召开“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培训班”,进一步规范人体器官移植工作,推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深入开展。来自全国163所移植医院以及近50所可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的医院“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相关科室负责人等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
    2010年,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全国11个省(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公开、透明、合法的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机制,以挽救晚期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2011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到16个。
    据中国红十字总会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统计,截至今年10月31日,16个试点省区市通过捐献渠道实现捐献128例,其中大器官328个,包含肝脏106例,肾脏216例,心脏4例,肺脏2例。在器官捐献志愿者招募工作方面,各试点地区也通过公共传播媒介向广大公众介绍器官捐献知识、推广器官捐献理念。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刘永锋教授在谈到试点工作体会时表示:“提高全社会自愿捐献器官的自主意识是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只有群众认识到器官捐献实际上是生命的延续和升华,才能更好配合国家层面上建立起来的合理、合法捐献渠道,才能满足重症终末期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
    移植技术
    管理进一步加强
    在谈及我国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今后发展时,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石炳毅教授表示,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可以进一步把推广工作做好、做细,突出对于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尊重与褒扬。此外,一个完整的器官捐献体系应包括国家器官移植管理体系、人体器官捐献者登记系统、人体器官捐献和分配体系、器官移植临床服务体系等多个部分,而这些体系在中国还不十分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效率。
    在加大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力度的同时,卫生部正加强对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工作的指导与监督。由于志愿捐献器官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目前器官移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建立健全规范化、法规化的人体器官移植捐献体系尤为重要。卫生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将长期着力于加强相关医疗机构的监管,对从事器官移植的医生加强培训,包括器官移植法规和技术方面的培训。
    为确保各移植医院在器官分配与共享工作中准确执行相关政策,卫生部于今年3月举办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培训班”,共培训肝、肾移植医院器官移植科负责人及数据管理录入人员400余人,以明确我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讲解核心政策等。8月份举办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培训班”共培训800余人,也侧重于解读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交流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经验等。此外,卫生部已着手测试研发“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执业医师注册系统”、“非本院移植随访上报系统”等系统,力求明确人体器官移植注册医师取得相应行医资格后,可以参与何种器官移植手术、承担何种手术职能,并有效监控非法器官来源及在无资质医院进行器官移植手术行为。
    免疫耐受
    仍是重点课题
    我国器官移植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每年器官移植总数量达一万例左右,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2010年,中国心脏移植和肺脏移植注册系统也正式运行。迄今,注册系统登记肝脏移植19640例、肾脏移植50391例、心脏移植396例和肺脏移植74例。同时,器官移植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并开始应用于临床。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移植免疫细胞的生物特性与分子机制的研究促进了移植后免疫耐受的诱导;快速活检与零点穿刺活检等病理学研究提高了排斥反应诊断准确率与治疗效果。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转化医学促进了器官移植的稳步发展。
    石炳毅教授介绍说,T细胞活化与移植物排斥反应一直是移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认为T细胞活化、细胞因子的产生是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中心环节。但是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之间的平衡关系。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reg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其在移植后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调节性T细胞的启发下,人们又陆续发现某些原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免疫细胞,即B细胞、DC细胞和NK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调节功能,分别命名为调节性B细胞、调节性DC和调节性NK。器官移植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这些调节性免疫细胞对移植物排斥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保留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在现有条件下,优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也可以在疗效、安全性及长期存活等方面最大化患者获益。另外,对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药物(CNI类药物),更多大型长期的研究数据显示环孢素具有更好的长期存活证据,尤其更适合用于高糖尿病风险的患者。这些个体化优化方案的研究也是目前临床医生积极探索的方向。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