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进展期也别轻言放弃

  • 作者:衣晓峰 李宴群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8-07 11:16

  1992年,年逾六旬的耿大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腔镜科做肠镜检查时,意外发现自己罹患直肠癌,随后医生对他施行了外科手术。术后病理与肠镜报告结果符合,并发现肿瘤已侵犯肠壁肌肉深层,这种情况属于进展期结直肠癌,预后较早期结直肠癌差得多。2年后大伯复查肠镜没有肿瘤再发的征象。但9年后即2001年,耿大伯复查肠镜时被发现距肛门60厘米、15厘米的肠壁又长出了肿物,肠镜病理提示这是新出现的癌细胞,随后他又接受了第二次手术,此时术后病理证实癌组织侵犯的范围比首次手术时更加深入。2003年,通过肠镜检查在距肛门60厘米的肠腔,再次发现了癌组织的身影,耿大伯随即进行了第三次开刀治疗。迄今为止,这位老人仍安然无恙。

  黑龙江省结直肠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腔镜科主任吴华星教授指出,尽管耿大伯的病情已不是早期,但通过定期肠镜复查并历经3度手术后,他的生命仍然顽强地延续着。有数据表明,即使是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有30%~40%。临床若能做到早期发现肠癌、早期干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是能够得到延长的。

  读懂结直肠癌的危险信号

  虽然结直肠癌病情隐匿,堪称是隐形杀手,但是稍加留意,还是不难发现其蛛丝马迹。吴华星教授提醒说,结直肠癌的一些危险信号,比如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部包块、黑便、贫血等,预示肠道有异常情况。但这些预警信号往往不引人注目,经常被误认为是胃肠炎、消化不良、痔疮之类,最终丧失了宝贵的治疗机会。

  2014年的中国结直肠癌筛查共识提出:大便潜血阳性、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往有肠道腺瘤病史、本人有癌症史、有排便习惯改变、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有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均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同时,饮食因素,如高脂肪饮食、食物纤维不足,也增加了结直肠癌发病的可能。

  吴华星教授提醒,人们应该对肠息肉加以防范和警觉。腺瘤(肠息肉中的一种类型)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提示,腺瘤特别是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率高达40%~50%。腺瘤、腺瘤病及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长期病程均与结直肠癌有关。因此,虽然结直肠癌隐藏较深,但只要提高危机意识,对上述蛛丝马迹科学排查,有望及时捕捉到结直肠癌的踪迹。

  早期识别尽早治疗

  吴华星教授指出,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最可靠方法就是结肠镜检查,即由肛门将结肠镜送入肠腔,细致地观察每处肠黏膜改变,追踪病变的踪迹。通过结肠镜钳取可疑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就能够辨别结直肠癌的真面目。

  目前,对结直肠癌的治疗大多以外科手术为主。如果癌细胞局限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即早期结直肠癌),小于2厘米的没有淋巴结、血管转移的病变,还可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剥离术,对黏膜内癌予以根治,既避免了外科手术创伤大的风险,又达到了恢复快、花费少的目的。文献报道,早期结直肠癌的术后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对于像腺瘤,也就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癌前病变,及时摘除这种腺瘤型息肉亦能预防和阻断癌变。切除腺瘤的方法有热活检钳、圈套器电凝套扎、尼龙绳结扎等。小的息肉切除后当时就可进食,较大较多的息肉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饮食并给予相应治疗。

  吴华星教授强调说,耿大伯的例子让我们看到结直肠癌并非那么可怕,如果了解到自己的患病风险因素,及时到医院定期接受肠镜检查,发现可疑的病灶后快速处理,很可能被癌细胞“盯梢”的肠道就止步于早期结直肠癌阶段。而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也要积极与病魔斗争,毕竟生命宝贵,不可轻言放弃。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