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创新手段 赢得群众满意——西城区食药监局创新工作亮点扫描
空气改善、街道干净、舌尖安全……近年来,西城区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区域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并内外兼修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进群众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宜业的和谐环境。
作为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监管机构,西城区食药监部门不仅全力配合上述战略需要,还积极响应“北京市食品安全示范区”的创建活动,在2016年不断以创新促发展,寓服务于监督,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
构建“1+15+X”检测体系 全面掌控食药安全风险
奶类制品是否添加了三聚氰胺、各种肉类到底含不含瘦肉精、保健食品里是否违法添加药品……对于为家计操心的主妇们来说,如何把控好一家人舌尖上的健康,自然是头等大事。如今,这样的担心已经不再有,西城区构建了“1+15+X”的区、街道、社区三级食品药品检测体系,通过发挥检验检测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打消消费者对食品药品安全的顾虑。
“1”即建成1个区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控中心。目前,面积达2000平米的西城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控中心已完成升级改造,即将投入使用。现该监控中心已可检测近百个药品检测项目,为监管部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15”即建成15个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快检室。全区15街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已全部建立了食品药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各所执法人员定期对辖区内的商场超市、餐馆、药店、农贸市场进行抽检,快速筛查一目了然。
“X”即在食品药品经营单位和社区设立食品药品监测点。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西城区已在15个集贸市场、16个大型超市、70个药品零售企业、6个餐饮服务单位(包括食堂、大型宾馆、学校和幼儿园)及1个社区设置了共计108个食品药品社区监测点,面向居民开展牛奶、食用油、生肉等食品及降糖类、减肥类等保健食品、药品的快速检测。每个监测点由区食药监局统一配发检测设备,对快检人员检测设备操作、管理、结果处置及沟通联络的全部流程进行全面培训,并安排专人定期给予技术指导。这些社区监测点不仅打通了监管的最后一公里,还在传播食品安全知识、解除群众顾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发力 在“加减之中”感受民意温度
几天前,在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食药监窗口前,一位刚办完事的男士喜不自禁地告诉笔者:“以前提交材料时,因流程不熟悉、材料不完整、填写不规范,跑上两三趟才搞定都属于平常事。现在西城区食药监局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不但办理程序一目了然,有疑问还可与客服直接沟通,提交材料一次通过,真是太方便了。”
为了更好地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的便捷服务,政务服务中心还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微信平台信息发布、更新以及后台维护、在线交流。如在业务办理或业务查询中有任何疑问,都可在工作日时间通过在线交流功能直接与在线客服人员进行业务咨询。
政务中心线上发力的同时,不忘完善窗口的工作职能。他们结合实际情况,在醒目位置摆放食品药品登记流程图,引导方便办事群众;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主动帮助其完成网上注册申报工作。设置专门填写表格的区域,根据食品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实行温馨提示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集审批服务、电子政务、政务互动于一体,在为群众服务上做足“加法”,在群众办事的难度上做好“减法”,是服务理念上的创新,可以让老百姓少跑腿、多办事,还促进了将权力关进透明的笼子,实现了公共服务可记录、可跟踪、可评议,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改善政府形象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打造社会共治的“强基”工程 提升全民监督能力
今年,西城区的校园里呈现了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下到刚入校门的小豆包、上到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食药安全知识手册。还有不少同学都经历了一堂不同寻常的科普课,来自区食药监管部门的叔叔阿姨,或是带来牛奶、豆油、饮料等常见食品,或是在学校食堂对生食、熟食等半成品就地取材,带领同学们对农药残留、三聚氰胺、微生物污染等方面进行专业检测。
进入学校、社区、单位、商超、军营全面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帮助民众提升防控风险能力,仅是西城区食药监局全面实现社会共治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把这项“强基”工程做大做牢,他们还积极推动政校、政研、政媒的通力合作,营造全方位、立体化、无死角的宣传氛围,尽可能地提高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参与感、知晓率、满意度。
区局还积极调动行业力量,与区饮食行业协会共同开展“餐饮安全示范街”创建活动,倡导诚信经营,传承诚信基因,促进行业自律。经过宣传动员、培训引领、互查互评、考核验收等流程,十五条示范街已验收完毕,示范街上的403家商户已实现明厨亮灶。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