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话题|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代表委员共话中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落楠)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发展中医药,要有‘我主人随’的自信。”谈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铿锵有力地说道。
中医药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发展收获的丰硕成果,让中医药人对未来有更多期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分享了他们的观察和观点,共话机遇与挑战,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传承精华,发挥特色优势
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健康需求?这一话题引起了热烈讨论。
“中医药的发展,既面临医药行业的共性挑战,也有中医药的独特挑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认为,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做好传承,充分认识中医药本身的规律及发展路径。
刘清泉委员持续呼吁重视解决中医药传承不够的问题。在他看来,问题的改善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持续的政策支持,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他带来一份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建议推进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他也表达了对人才评价重点的看法:对临床人才重点评价临床疗效;对基础人才重点评价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对科研人才评价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
“久久为功,才能人才辈出。”刘清泉委员希望相关部门能建立长远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规划,对作为人才培育基地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建设给予长期的政策支持。
在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不少人将目光投向经典方,从中寻找中药新药研发的灵感和源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唐旭东长期关注中医处方的转化、开发,强调发挥中药复方疗法的特色和优势,为现代常见的难治病提供疗效好且安全的中药。他介绍,当下,科研成果、院内制剂的转让方式已更为成熟,更多临床专家和企业合作进行药物开发。
“‘好方’是基础,但要基于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精炼处方、找准临床定位、发挥好特色优势,需要好的临床专家。”唐旭东委员强调了专家人才和新药上市定位的重要性。他同时指出,并非所有的临床医生都精通药物研发,如果有优秀的药学专家、企业研发人员,三者能强强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
业界普遍认为,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中医药行业需要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注入新动能。”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认为,中医药守正创新,势必要用现代科技的思路、工具和语言来解读中医药。而对企业乃至行业来说,科技创新是打造大品牌、大企业,带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引领。
这是耿福能代表的切实感受。近年来,好医生集团在科技创新上发力,新建立药物研究中心,尝试用现代科技“破译”传统中医药药物有没有效、哪些成分在起效、怎样起效、起效过程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着力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在今年两会前夕,耿福能代表也到多家医药企业走访调研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做法,发现有企业在探索将合成生物学应用于中药。
“我们不能对时代的发展变化视而不见,故步自封。”耿福能代表说,中医药守正创新,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要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菁也为加大中医药科技创新鼓与呼。“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颇具潜力的领域。从既往实践来看,深入挖掘探究中医药的宝贵财富,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赵菁代表呼吁,持续加大对中医药原创引领性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
赵菁代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例如,设立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加强原创基础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做实传承创新;研制中药创新发展所需的关键设备,实现关键技术的跨代际突破;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国家战略型科技力量。
畅通路径,形成正向循环
谈起近年中药行业的发展,张伯礼代表直言看到了“非常好的进步”,并且认为这离不开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促进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以下简称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张伯礼代表对国家药监局的一系列政策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些措施促进了中药新药研制,提升了药品的质量水平,也增强了企业的质量意识。以中药新药审评审批情况为例,他介绍:“仅2021~2023年就有30多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不仅数量成绩喜人,其研制水平也显著提升。”
唐旭东委员也明显感受到,中药新药审评制度的改革完善,使企业对中药新药的研发更加充满信心、热情高涨。他认为,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对疑难病、重大慢病、中药治疗特色优势疾病等相关新药的开发给予了更多的引导和支持,构建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强调人用经验的总结归纳和中医理论的传承应用,这为中药临床适应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对于行业的变化有更为敏锐的感知。“近年来,政策对中药传承创新的鼓励已经明显表现出了驱动性,不仅中药新药的研发水平迈上新台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药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焦祺森说道。他同时表示,进一步促进研发创新,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强化科研战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事实上,要形成持续鼓励创新研发的正向循环,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随着越来越多中药新药获批上市,临床使用话题的讨论度也渐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坦言,目前中成药在综合性医院的使用仍未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临床价值。他表示:“现在中成药特别是中药创新药的研发,通过了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有充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有明确的中医‘功能主治’和西医‘临床适应证’。建议相关部门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制备工艺先进、质量标准可控、临床疗效好的中成药的治疗优势。”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发布 国药、上药、华润位列批发企业前三;国控、大参林、老百姓位列零售企业前三
11月7日,商务部发布《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发布》。根据报告,2023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医药电商交易规模实现持续上涨,药品批发和零售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24-11-28 14:14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