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销骨立为哪般——谈神经性厌食症
许多看起来并不胖,体重指数在正常值范围内的女性,为了追求更“苗条”的身材,每天喝减肥茶,吃减肥药,控制进食量,进行超量的运动。有的女性甚至还为自己定下“硬性”指标,腰围不能超过一尺八,每天早餐只喝一杯水,午餐只吃一个苹果等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学专家张大荣教授告诉记者,这种“恶性”减肥,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其中的一个后果就是患上神经性厌食症。
1、求瘦、反抗心理和易感素质导致厌食症
谈到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张大荣说,该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她讲了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对青春期发育的恐惧。13岁以后,正是性生理及性心理发展最快的阶段。对于性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女孩,对自身的第二性征发育和日益丰腴的体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羞怯感,有强烈的愿望要使自己的体形保持或恢复到发育前的“苗条”状态。
社会文化因素。理想体形是受社会文化因素左右的。在较不发达的时代(贫穷状态),丰满、肥胖被人们作为富有的标志;而现代社会中,身材苗条却被人看做是高雅、有吸引力、有自控力的标志。统计表明,近30多年来,是社会文化变革较快的时代,神经性厌食症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某些职业中,如芭蕾舞演员、时装模特中,该病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同龄)的3~4倍。
张大荣说,有约三分之一的厌食症患者,发病原因是出于对某种压力的“反抗”心理。比如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控制,过度保护,使得孩子产生了对抗心理,孩子为了表示自己已长大,或要求被承认长大,常常向家长的权威发起挑战,“你让我多吃,我偏不吃”。有些孩子为了转移家长对他们学习成绩的关注,也采用“厌食”的方法,他们会认为“我身体出了毛病,你们就不会再那么关注我的学习了”。一般情况下,许多家长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厌食”,而看不到其背后的心理问题。
◆个体的易感素质
人格特点。临床观察发现,厌食症患者常常有争强好胜,做事尽善尽美,喜欢被表扬,以自我为中心和性格特点;而另一方面,又常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多疑敏感,对家庭过分依赖,内向,害羞等。另外,近年来的研究注意到,这类患者的智商一般偏高。
遗传因素。在对家族史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家族中,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数倍。这表明,尽管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某些遗传素质有一定的关系。
2、家人应早期觉察厌食症患者的异常
张大荣痛心地告诉记者,许多厌食症患者都是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才来就诊,而这种严重状态给病人身心健康带来的损失,有的已经是不可逆转了。去年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因消化、闭经等到医疗机构中看病的厌食症患者中,有50%没有得到恰当的治疗。更不用说根本没求过医的患者了。所以正确认识厌食症非常必要。因为病人自己常不自知,所以家人及早发现厌食症患者的异常,并及时带她们看病非常重要。她介绍了几点厌食症的早期表现:
第一是无任何原因可解释的进行性消瘦,这是较早受到人们注意,较明确的症状之一。此时病人口头上承认身体欠佳,但总是找出种种理由来辩护,如学习太紧张、睡眠少或劳动太累等,尽力回避提及进食的问题。
第二是对食物有特殊的态度。或过分感兴趣,喜欢翻阅食品方面的书籍,喜欢与人讨论食品的营养价值。有些人突然一改不愿做家务的习惯,自己下厨房做饭。或讨厌别人提及食物,有的人平时对家人态度很好,但只要家人摆好饭桌让他一起吃饭,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些厌食症孩子的家长说,只要一吃饭,家里就得打架。
第三是进食量锐减,进食时避人。进食明显减少,每天50~100克,或不吃主食,不食肉、蛋,以清水煮米充饥。有一部分病人回避他人在场时进食,常谎称“吃过了”、“看完书再吃”等而不与家人共同进餐。另有些病人在被迫拉到餐桌前进餐时,常乘人不备把饭菜倒进口袋里,或把食物放进口中后吐掉。
第四是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三个月以上的闭经。
第五是惧怕发胖,给自己制定残酷的减肥计划,在别人都认为她体型已很苗条时,她仍称自己很胖,或某个部位胖得不行,要继续减肥。
第六是与消瘦不相适宜的“精力旺盛”。病人已瘦成皮包骨,但仍坚持每日至少几个小时的活动,从不肯卧床休息,只要睁开眼,便几乎片刻不想闲歇。她们的“宗旨”是:能走着不站着,能站着不坐着,能坐着不躺着。
3、治疗厌食症需医、患、家人齐努力
张大荣介绍,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是个十分复杂和较为困难的问题,一般治疗方案包括三个方面:改善低体重造成的营养不良,心理治疗,精神科药物治疗。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家人应该怎么做?张大荣建议可以做以现几方面的事情:
及时找精神科医生咨询或求治。家人把观察到的现象客观地提供给医生,共同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这种疾病的治疗应在病人、家属、医生相互配合下进行,不能认为治疗只是医生的事,如果缺少家人的配合,结果往往是令人失望的。
家属应认识到厌食症是一种病,对病人给予理解和关心。有的亲属把病人的症状当作思想问题,如厌食症的节食行为被认为是爱美,甚至被认为是品行问题进行训斥。这样容易使患者产生逆反情绪,使病人把症状隐藏得更秘密。有益的做法是给病人以理解,认识到这种病与其他疾病一样,需要关心。尤其在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的家庭中,既不能让病人加入某一方去反对另一方,也不能利用病人的病情去指责另一方。
不能以强迫的方式让病人接受医护、亲人为他订下的体重标准,更不要企图去控制病人的进食行为。而是要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异常的行为给他带来的危害,和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让病人自己考虑应采用何种方法来摆脱窘境,给病人以思考及选择。
家人要与治疗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保障疗效的关键。一般就诊后,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都要靠家人和病人的配合才能完成(住院者除外)。尤其对进食的限定,保证病人的进食是纠正病人营养不良,及消除惧怕“进食过量”引起发胖的心理的关键一环。要密切观察服药的剂量及出现的反应等。如有病情波动,不能执行治疗方案等,要及时找医生,讨论下一步治疗方案,使治疗顺利进行。
家庭矛盾突出的,还要进行家庭心理治疗。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