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名药(一)

  • 2020-03-12 21:37
  • 作者:邱模炎 尉万春 熊莉莉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药食同源类


  1、丁香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肺、肾经。


  【功能】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解读】丁香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药物,既是中药也是一味调料,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因为其具有辛香走窜的特征,也是古代制作香囊的一种材料,古人认为凡是具有芳香味的药物具有避除秽浊邪气的作用,从丁香的药物作用于人体部位来看,主要在脾胃和肾脏,中医认为脾胃后天之本,强调食物受纳的重要性,肾为先天之本,强调人体的先天禀赋的重要性,所以丁香可以在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发挥作用,因为丁香是阳热性质,并且具有补益功能,所以主要针对虚寒类的和脾肾相关的病证。


  【治疫应用】《本草纲目》中记载丁香可以治疗虚损引起的干呕、小儿呕吐泄泻、小儿痘疹因为脾胃虚弱颜色灰白不能充分发出来。《日华子》记载丁香可以治疗口气、呃逆、阴性邪气侵袭人体导致的疾病。《海要本草》记载丁香可以可以避除秽恶疫疠之气、乳房胀痛、急性痢疾,可以治疗心下和腹部疼痛。特别要强调的是丁香药性属于阳热性质,如果患者素体热盛或者所患病邪属于热性,一定要慎用。(邱模炎、尉万春)


  2、干姜


  【性味】辛,热。


  【归经】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解读】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理论上讲生姜晒干即为干姜,实际上干姜主要是由母姜晒干而成。俗语说"姜还是老的辣",干姜有明显的姜辣味,服用干姜汤后胃部会有辛辣温热感,说明干姜具有辛热之性。从干姜作用人体部位来看,主要作用在上部心肺,中部脾胃和下部的肾脏。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故干姜能燥脾湿,治疗寒痰咳嗽;干姜为热性药,能祛脏腑沉寒痼冷,又入中焦脾土,故能治疗脾胃寒证;干姜通心气,助阳,所以有回阳通脉之功;干姜辛气烈甚,而能辟秽通阳。


  【治疫应用】《名医别录》中记载干姜味辛可以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治疗因寒而致的腹痛、胀满、中恶;治疗霍乱病等中焦虚寒所致的腹泻、腹痛,霍乱多因饮食不洁,误食腐馊变质之食物,或感受湿秽之邪,损伤脾胃,升降失司,壅滞中焦,阳气受遏,清浊不分所致;干姜辛热能发汗祛风邪,辛香温散又能走皮肤经络之间,治疗风湿痹证;干姜炮制炒黑可以止血,治疗产后虚火盛唾血。(邱模炎、熊莉莉)


  3、山柰


  【性味】辛,温。


  【归经】胃经。


  【功能】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解说】山柰岭南俗称沙姜或者山辣,是常见的调味品,中医临床应用较少。使用山柰调味,可以给食物增香添辛,除腥解异,而且可以大大刺激人的食欲。本品气味辛香芬芳,温润浓厚,古人认为芳香之气药物能够辟邪除秽,而焚香法也是传统香疗法最常用方法之一,可以发挥净化空气,除臭味清新,驱虫辟秽,解读祛邪之功用。山柰主要作用于胃,而香又能入脾,能够起到醒脾开胃作用,其性味辛温,辛行散,温暖中,对于脾胃腹部冷痛的疾病有治疗效果。还有记载人们出现牙痛时可以直接把山奈研末外敷,止痛,所以山柰还能治疗牙痛。


  【治疫应用】《本草纲目》记载山柰能暖中气,治疗中寒诸证,如心腹冷痛、停食不化、寒湿霍乱。其辛温而气味芳香,辟寒行气,辛香之物又能辟邪除秽,凡入山中,可以佩戴,辟瘴疬恶气。


  【治"疫"故事】据《本草纲目》记载,山柰主要产自于广西,当地土人吃山柰像吃生姜一样,以辟瘴疬恶气。还有记载山柰用作药枕,辟疫香囊,或与苍术、艾叶等共捣烂作辟疫香,置房中燃之。古代辟疫方中也常用到山柰。(邱模炎、熊莉莉)


  4、木瓜


  【性味】酸,温。


  【归经】肝、脾、胃经。


  【功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解说】《诗经》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3000多年前木瓜就成为了和玉饰等同的信友互赠,男女相送之物。历史上用木瓜养身保健者也甚多。木瓜有食用和药用之不同,日常生活中食用木瓜为热带水果番木瓜科木瓜,而药用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成熟果实。木瓜气味清香,口尝味酸,酸味入肝脏,肝在身体与筋脉相应,肝能贮存血液,血能养筋,筋脉关节得以维持正常功能活动。故木瓜有益筋和血,舒筋活络之功,且能去湿除痹,常用于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此外,味酸之品常能助胃消化,木瓜又能调和肝脏和脾脏,酸温之味能和胃化湿。


  【治疫应用】《名医别录》记载木瓜治疗湿热、寒湿之邪气侵入人体所致疾病,湿邪损伤脾胃,则见霍乱,或呕吐,或泄泻;治疗转筋,足痉挛,抽搐。《本草经解》记载木瓜与桑皮、大枣相同,能够治疗霍乱、转筋。注意木瓜不可过多食用。(邱模炎、熊莉莉)


  5、乌梅


  【性味】酸,涩,平。


  【归经】肝、脾、肺、大肠经。


  【功能】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解读】乌梅又称梅实,熏梅,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经过加工熏烤后制成,由于置烟火熏烤或置蒸笼内蒸后应用,其色乌黑,故称乌梅。《黄帝内经》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意思是酸味能够刺激肝分泌津液,"望梅止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乌梅有生津功效,而味酸、涩之药又有收敛固涩功效,作用于肺脏,能敛肺止咳,作用于大肠能涩肠止泻,所以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正气不足久泻久痢。我们知道"蛔得酸则安",乌梅味极酸,还可治疗蛔虫所致的腹痛、呕吐病症。


  【治疫应用】《本草拾遗》记载乌梅能祛痰,截疟,除瘴,能止渴,调脾胃,治疗冷热下痢,呕吐恶逆。《本草图经》记载乌梅治疗伤寒烦热之症,霍乱烦躁口渴之症,产妇气痢。陈藏器云乌梅能祛痰除疟,治疗呕吐反胃,霍乱,除冷热下痢。乌梅也常用于食疗,如乌梅姜茶饮,治疗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乌梅蜜膏,治疗月经过多,肠炎泄泻等;或乌梅粥,适用于慢性久咳,久痢,夏季口渴,便血,尿血,虚热烦渴。(邱模炎、熊莉莉)


  6、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肺、脾胃经。


  【功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解读】甘草味甘平,甘能补中气(脾胃之气),中气旺则脏腑之精气充足,中气旺且不容易受邪气侵扰。从中医脏腑功能看,脾主四肢,脾气足则能使肌肉满实,筋骨坚硬,气力充足;脾为后天之本,能消化水谷,化生气血精微,营养全身,故久服甘草,轻身延年,有补后天之功。甘草有国老之称,即皇帝的老师,虽然不是君主却为君主所尊,所以在诸药石之中,甘草能解各种草木石毒,调和诸药,即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使攻补之药性不相互争夺。甘草作用于肺脏,能祛痰止咳。


  【治疫应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治疗五脏六腑寒热邪气,能强壮筋骨,补气,生肌,治疗痈疮肿痛。(邱模炎、熊莉莉)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