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阳也过敏?快收好这份夏日自救宝典
气温转眼升高
夏日已在眼前
对春季花粉和柳絮过敏的人
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但随着紫外线的陡然增强
又有另一群人要遭殃了
因为他们
紫外线过敏
对于这类人群来讲,暴露在阳光下时,暴露部位出现皮肤红肿、引起的水疱或大疱皮肤急性光毒反应。有些人还会感觉发冷、发热、恶心甚至呕吐。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紫外线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
应该如何预防?
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什么是“紫外线过敏”?
在现代医学皮肤病的分类里,由日光(紫外线)导致的皮肤过敏/损伤性症状称为日光性皮炎。其机制为当皮肤组织受光线照射后形成抗原物质,使机体致敏,导致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症状为:皮肤红肿、出现红疹或红斑、可能伴随灼热感或瘙痒,情况严重时会有水疱。
日光性皮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日光性皮炎
多发生在户外运动,旅游度假时,因海边、山区的紫外线照射强度远超过城市,人们皮肤裸露在外直接接受太阳的时间也相对更长,如没能做好防护,皮肤受到的照射超出了可承受范围,就会出现炎症反应。
急性的日光性皮炎轻则出现晒斑,皮肤有灼热和轻微的疼痛感;重则产生剧烈的疼痛和水疱。
慢性日光性皮炎
主要发生在冬春或春夏交替时,由于日照力度由弱变强,若皮肤不能很好地适应则易出现过敏反应。
慢性日光性皮炎基本上每年都会准时“报到”,根据不同的皮肤和身体情况,有些人可以在防晒和镇定的护理下短期内自行痊愈;而有些则要到秋冬季节才能慢慢平复,或因护理不当而转变成其他皮肤病变。
为什么会得日光性皮炎?
有些人属于光敏性体质,存在内源性致敏物质,如卟啉,这类人群一年四季都会对紫外线过敏。
另外就是外因,皮肤接触了外源性光敏物(最常由化妆品中含的香料引起)。例如香皂、洗面奶、沐浴露等都含有多种复杂的香料成分,它们在洗浴时渗入皮肤,就容易导致皮肤损害。
还有一些老年患者,以前皮肤不过敏,但是长期服用一些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这些药物中若含有致敏物质,就有可能引起光敏性皮肤病。
发生了光敏反应,该怎么办?
一旦发生日光性皮炎,出现红斑水肿,可采用冷敷、外擦炉甘石洗剂帮助冷却、消肿,然后外擦润肤剂促进皮肤修复通常即已足够。
如果瘙痒难忍,可在病变部位外用激素类药膏缓解瘙痒和炎症反应。急性反应严重情况下,建议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治疗。
若服药后晒太阳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躲避阳光,用冷水冰敷红肿发热部位。同时立即停用具有光敏感作用的药物,尽快前往皮肤科就诊。
易光敏反应人群应该避开这些
光敏性蔬菜
芹菜、菠菜、蘑菇、木耳、小白菜、竹笋、小白菜、菠菜、芹菜、香菜、油菜、茴香、苋莱、荠菜、萝卜叶、芥菜、灰菜、雪菜、莴苣、鲜木耳等。
光敏性水果
无花果、柑橘、柠檬、芒果、菠萝等。其他光感性食物泥螺、贝壳、螃蟹、虾类等。
光敏性中药
白芷、白鲜皮、荆芥、防风、沙参等。
光敏性西药
氯丙嗪、异丙嗪、磺胺药、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四环素、维A酸类、扑尔敏、利眠宁、雌激素、某些降糖药和降血压药等。
其他外源性光敏物质
沥青、焦油、化妆品、清洁剂、染料、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漂白剂等。
这些好习惯帮你远离日光性皮炎
温水洗脸
肌肤在敏感状态下,无论热水还是冷水,都会产生不良的刺激。最好是用温水洗脸,水温只要比冷水稍稍高一点就行。
及时保湿
最好使用一些纯保湿的植物性的喷雾,经常给面部补水,肌肤健康了,也就没有那么容易敏感了。
减少护肤品
太多的护肤品也会加重肌肤过敏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你发现肌肤好像不是那么舒服了,就要开始给肌肤“减负”了,比如防晒和隔离选一种就好,所以既然用了防晒霜,隔离霜就没有必要用了。
防晒
注意防晒,特别是烈日炎炎的夏日,外出时要记得带上太阳伞、遮阳帽或太阳镜,避免穿短袖上衣,皮肤裸露部位涂防晒品,尽量减少在日光下活动的时间。
防晒霜尽量选择刺激性低的,防晒系数在SPF20~SPF30就足够了,先在前臂内侧或耳后内侧这些皮肤比较嫩的地方擦拭一点,48小时内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就可以使用了。
加强皮肤营养
平时多食新鲜果蔬,适量吃点脂肪,以保证皮肤的足够弹性,增强皮肤的抗皱活力,维生素C和B能阻止和减弱对紫外线的敏感,并促进黑色素的消退,且可恢复皮肤的弹性。
参考资料:
1. 京医科普《阳光也能让您过敏?夏天吃了这些药记得躲着太阳走!》
2. 皮肤科医生谭颖《“日光过敏”,应该注意哪些光敏感物质?》
3. 人民医学《比花粉过敏更可怕的对阳光过敏,夏季防晒外更需防光敏》
4. 科界SciMall《科普|有人阳光过敏?别笑,这是真的!》
(责任编辑:齐桂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应对甲流,你需要知道这些
春季到来,早晚温差较大,正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甲流”。多地疾控中心已发布预防“甲流”的提醒。“甲流”的症状有哪些?有哪些传播途径?如何做好防护?感冒、流感、新... 2023-03-03 10:3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