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 | 警惕药物性肝损害
在读硕士研究生小张,年方廿七,身材高大、体型肥胖,除患有脂肪肝且转氨酶稍高外,平日身体尚可。这段时间,小张为了赶毕业课题经常熬夜,且抽烟多。当身体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之后,便自行到药店买了几种感冒药。他觉得一种药退烧效果不够,就几种药混着吃,而且因为自己体重的原因,还“酌情”加大了剂量。盲目用药后导致高热7天,伴腹泻5天,医生建议住院观察治疗。但小张本人和家人不以为意,随后悲剧发生了,小张因为“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造成肝衰竭及其他一些不良并发症,虽最后也经住院治疗,但为时已晚,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害,亦称药物性肝病。临床上药物性肝损害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药物性肝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身上;可发生在用药超量时,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的情况下。目前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药物及保健食品已超过30000种,明确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超过1000种。因此,药物性肝损害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各方均需警惕药物性肝损害。
肝脏为什么容易受到药物的伤害?
人体肝细胞富含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肝药酶)及药物转化代谢的分子结合位点,而肝脏在解剖生理上又处于门脉循环的中心位置,故从不同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都不同程度在肝脏聚集,并要经过肝脏的首关作用。即使一些无毒性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内,在肝脏代谢所产生的某些中间代谢产物也有可能具有毒性。所以,随着临床上应用的药物不断增加,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也在增加。
药物性肝损害有哪些临床症状?
多数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有肝脏生化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胆红素等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淤胆明显者可有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少数患者可有发热、皮疹,甚至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还可能伴有其他肝外器官损伤的表现。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肝损害?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最常见药物。抗菌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在我国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该类药物使用广泛且使用量较大有关。其中,容易引起严重肝损害的药物主要是抗结核药、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真菌药物、头孢菌素类等。
抗病毒药物 如抗流感病毒药物、抗疱疹病毒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
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周期长、剂量大以及联合用药多见,因此易对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并且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导致肝功能损害,常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等。
非甾体抗炎药 目前普遍认为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害发生率较低,但由于该类药物在治疗感冒和疼痛性疾病中广泛使用,用药患者众多,且几乎所有的非甾体抗炎药均有损伤肝脏的可能,据统计,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肝毒性事件大约占药物性肝毒性事件的10%。
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在临床上非常普遍,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特别是细胞毒类药物。
激素类药 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常用的有糖皮质激素类药、抗甲状腺药和性激素类药。
中药 近年来由中药及制剂(包括主要由中药组成的保健食品)引起肝损害的报道不少 ,中药使用不当导致肝衰竭的病例也有报道。
如何避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
首先,对急/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不全患者、新生儿、老年人和营养障碍者选药时,要考虑到特殊人群用药的特殊性,根据病人肝功能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尽可能选择肝毒性小的药物,必要时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个体化给药。
其次,应注意有饮酒史、以往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对曾经发生过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应避免再次给予相同或者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
第三,在使用肝毒性药物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最后,如果出现肝损害,应尽早停用可疑药物并且采取保肝抗炎等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合理用药 | 骨关节炎的药物治疗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节退行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表现为关节软骨磨损、皲裂、溃疡、脱失,关节软骨下骨及周围骨反应、滑膜炎性反应、关节周围... 2021-08-17 15:0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