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的教育策略:家长该如何跟抽动症的孩子相处?
抽动障碍,亦称作“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受环境因素和儿童心理状态的影响,通常伴随着多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对于促进患儿康复至关重要。
正确认识抽动症
抽动症不仅给患儿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也对家庭造成深远的影响和压力。与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和谐相处,并成为他们战胜疾病的支持者,家长首先需要对这种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这包括对病因、疾病的一般发展过程、影响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因素,以及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家长应认识到抽动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与遗传、成长环境有关。情绪压力、过度刺激甚至病毒感染都可能触发抽动症状加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抽动症孩子是可以治愈的,大多数患儿的预后是积极的,尽管病程可能较长,且对于伴有其他疾病的患儿,治疗可能更为复杂。此外,家长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孩子的哪些行为是由抽动症引起的,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保持良好心态
确诊孩子患有抽动症后,家长的反应各异:一些父母可能轻视此状况,不将其视为真正的疾病,而是认为孩子只是过于顽皮;另一些父母则可能过度担忧,认为孩子的异常行为将伴随终生;还有些父母可能会自责,认为孩子的病症是由于自己的育儿方式不当所致。家长的负面情绪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不仅可能干扰孩子的治疗进程,也不利于孩子情绪和状态的改善。因此,家长应保持积极的心态,维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对孩子的状况过度焦虑,并与医生合作,成为孩子战胜疾病的重要支持者。
让孩子适当了解疾病
许多家长在探讨是否应该与孩子讨论疾病时,常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人认为避免与孩子谈论疾病是明智之举,担心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不敢向孩子提及“抽动症”这个词;另一方面,也有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首先,对于家长而言,“谈病色变”是不恰当的。尽管抽动症通常在学龄前期或学龄期开始出现,但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家长在正确理解疾病的基础上,也应当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那些被认为是“奇怪”的行为实际上是生病的表现,就像感冒会导致咳嗽和打喷嚏一样。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还能增强他们在与同学和朋友交往时的自信,避免因担心被歧视而自我封闭。然而,过度夸大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难度,或者过分强调家长为治疗所付出的努力和孩子的症状,都是不恰当的。这些做法不仅无助于孩子克服疾病,反而可能加剧他们的焦虑。
切忌简单粗暴
实际上,所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应留意这一问题,对于患有抽动症的孩子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抽动症儿童由于其病症的特殊性,可能会显得格外“调皮捣蛋”,表现出急躁易怒,甚至说脏话或有攻击行为。通常情况下,家长会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给予严厉批评,但对抽动症患儿而言,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些行为是病症的表现,而非孩子品行问题。责备或体罚孩子可能会刺激他们,导致症状恶化,同时也会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形成恶性循环。家长应细心观察并总结孩子发病的规律,有意识地避免触发因素,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若孩子出现攻击性或自伤行为,家长还需注意保管好家中的尖锐物品,以防意外发生。当然,也不能因孩子患病就过度溺爱,这同样会导致孩子变得更加任性与固执。
重视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除了父母之外,兄弟姐妹、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同样可能对孩子的病情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对于抽动症患儿的兄弟姐妹来说,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抽动症的风险也更高。同时,他们对患儿抽动症状的反应和行为,可能会加剧患儿病情的严重性,甚至影响其恢复过程。因此,在照顾患儿的同时,家长不应忽视对兄弟姐妹的教育。家长应当将如何正确看待疾病的知识传授给兄弟姐妹,并指导他们如何与患儿和睦相处,如何妥善应对患儿的抽动发作,避免嘲笑、议论或模仿。如果兄弟姐妹年纪较大且懂事,他们还可以在患儿抽动时帮助其分散注意力和放松心情。此外,如果患儿与祖父母共同生活,同样需要确保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避免过度溺爱和不当的养育方式。
引导孩子配合治疗
孩子们天生对疾病、药物和医生抱有恐惧,这可能会使治疗变得复杂。因此,家长应当积极与医生合作,确保孩子能够及时接受治疗。鉴于抽动症是一种长期且易复发的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与医生共同寻找最适宜的药物和剂量。对于孩子在治疗中出现的任何反应,都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若孩子表现出抗拒治疗的行为,家长应耐心安抚,并鼓励孩子配合治疗。此外,治疗抽动症时,不宜频繁更换医生或药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一些家长在孩子服用几次药物后未见明显效果,便认为当前医生的治疗方法不佳,从而迅速转向另一位医生或更换药物。更糟糕的是,有些家长甚至让孩子同时服用多位医生开的药物,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治疗,还可能增加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因此,选择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帮助孩子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抽动症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其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少。以芍麻止痉颗粒为例,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肝亢风动、痰火内扰型抽动症。对于表现出脾气急躁、大便干燥、小便色黄以及舌质偏红等症状的儿童,芍麻止痉颗粒能够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清火豁痰。患儿在服用后出现嗜睡、失眠、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
尽管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它对患儿及其家庭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通过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治疗,大多数患儿的预后是乐观的。在与患有抽动症的孩子相处时,家长应正确理解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行为对待孩子,同时重视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并引导孩子积极配合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抽动症方面显示出了显著的优势,例如芍麻止痉颗粒等药物在缓解症状和确保安全性方面表现突出。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将有助于他们早日康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抽动症患儿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理解和支持的环境,助力他们战胜疾病,迎接美好的未来。(天文)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