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深,代价高 儿童用药绝不能“闯黄灯”

  • 2021-11-22 11:13
  • 作者:衣晓峰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有千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2∕3死于用药不当。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新生儿更高达24.4%,不合理用药占比为12%—32%。


  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滕海龙表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各个器官的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其用药的合理性及服药方法亦有差异。如何正确指导患儿用药,让患儿承受最小的用药风险,获得最大的疗效?针对临床常见的儿童用药问题,滕海龙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注意事项——


  一是慎重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对孩子免疫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作为感染最为多见的病因,区别细菌或病毒感染至关重要。严重细菌性感染必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否则可能使细菌感染加重,发展成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后果。需要注意的是,细菌和病毒同时感染的状况极少出现,绝大多数患儿不需要“抗生素+抗病毒药”同时并用。如确需采用抗生素治疗,一定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至少应服用5-7天(如阿奇霉素有特殊半衰期,可用3-5天,但因为这类药物有心脏毒性,因此对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要避免使用),把细菌彻底杀死,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滕海龙提醒,不是越贵的抗生素越好用,如果怀疑细菌感染,可配合医生进行血、尿或细菌敏感性检查来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细菌感染,选用药效相对较强的抗生素;同样,不管孩子的症状有多相似,如果没有医生的建议,千万不要重新使用以前用过的抗生素,以免毁掉对身体、对免疫系统有益的细菌。特别是在儿内科,抗生素不提倡用作预防感染,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取得任何疗效。


  二是不可滥用抗病毒药物。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因此无须借助抗病毒药物医治普通感冒,过度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明显增高相关不良反应的概率。比如,有些复方感冒制剂的组分中加入了金刚烷胺,此药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效果,但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冠状病毒并没有什么作用。有家长同时给患儿服用2种以上复方感冒制剂,这会导致伪麻黄碱、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等)、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西替利嗪、酮替芬等)等成分的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不但不能缩短病程,反而容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是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隐患。治疗症状繁多的感冒,尽量选择含单一成分的药物,有利于降低药物副作用。


  三是要正确选择退热药。是否应用退热药需要专业医师的判断,盲目自行用药不利于对疾病的控制。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儿童最常用的退热药,一般口服或直肠给药;布洛芬制剂(如安瑞克)与对乙酰氨基酚一样,副作用少,是儿童退热的一线用药。这两种退热药目前临床尚没有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因此在使用时,二者只可选其一,交替选用这两种药物。另外,大部分感冒药中都含有退热药成分,如果没有医师或药师指导,不可随意采用“感冒药+退热药”方案,以免造成药源性肝损伤。


  四是理性看待“灌肠治疗”。灌肠治疗在一些地区很流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灌肠比静脉输液少受罪、更安全,且操作简单、方便实用。药学研究证实,栓剂塞入距肛门口约2厘米处,可使给药总量50%—75%的药物避开药物的“首过效应”。首过效应,亦称“首关效应”或“第一关卡效应”,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通过肠黏膜及肝脏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低、药效下降的效应。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使药物效应产生差别的现象在治疗学上有重要意义,如直肠给药、注射、皮下或舌下给药可免除首过效应。


  据文献报道,幼儿灌肠时的肛管插入深度,往往从3-4厘米到15-25厘米不等。直肠给药的主要目的是免于肝脏首过效应,这种灌肠方式由于给药位置过深,并不能减轻药物可能带来的神经、血液、心脏、肝脏、肾脏等损害,虽然避开了药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但可能潜藏药物对直肠、结肠的伤害,存在安全隐患,应慎重选择。


  五是正确服用治疗腹泻的药物。是否使用治疗腹泻的药物不取决于患儿大便性状和排便次数,而是需要确定腹泻的原因。如果是细菌感染所致,首先要用抗菌药物;如果需要吸附类药物(蒙脱石)和微生态制剂(四联活菌等)联用,建议先服用蒙脱石散,以便将胃肠道内的细菌、病毒和毒素吸附掉,对肠道彻底“清扫”后,再佐用微生态制剂,纠正菌群的紊乱,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两者用药间隔至少在2小时。若上述三类药物共用,应先用抗菌药物,再用蒙脱石散,最后使用微生态制剂。此类药物的用药顺序和间隔时间决定临床效果,在用药时切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


  六是注意牛奶和一些药物的相互干扰。滕海龙表示,大部分抗菌药物不宜与牛奶同服,如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物(不推荐儿童服用)不易吸收,抗菌效果严重“打折”,致使药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但阿莫西林、头孢羟氨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米诺环素可与牛奶同服。同时,牛奶中的蛋白质容易与乳酸钙、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锌等常用的钙、锌制剂形成凝块,既阻碍吸收,还会削弱血药峰浓度,且加重胃肠道负担。不仅如此,牛奶中的磷也易使铁剂沉淀,不利铁元素吸收,干扰疗效。


  最后,滕海龙提醒,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科,家长一定要听从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切不可盲目服药,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引发不良后果。同时,要注意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剂型,不宜随意使用成人用药物。(衣晓峰)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